“无煤化”是北京农村地区推进“煤改清洁能源”工作中在新形势下的新要求,是推动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工作的新体现。这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,更是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。北京市农委村镇处李文超副处长8月31日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18年北方清洁取暖技术高峰论坛暨最佳实践案例分享会上指出。
农村的清洁取暖工作范围包括平原地区,城乡结合部和山区,这些地区“无煤化”一直是清洁取暖工作一块难啃的硬骨头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徐伟院长认为,农村原有的取暖方式完全自发,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生活水准,而农房基本自建,几乎没有节能标准,加之农村没有执行主体,也没人去监督,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地区的取暖用户系统终端能效偏低。
在这种情况下,农村清洁取暖工作还要考虑热源、过程控制、末端、房屋结构,还要结合农户需求、人员常驻情况、当前技术,确定整改方案,这对农村地区实现“煤改清洁能源”来说,难度非常大。
北京市的“无煤化”工作走在全国前列。2013年在国务院发布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(“大气十条”)之后,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在2017年收官之际,北京市PM2.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90微克/立方米控制在60微克/立方米左右。
随即,北京市政府出台《北京市2013年农村地区减煤换煤清洁空气行动实施方案》,并开展了为期两年的以“优质煤替换散煤”为主要内容的“减煤换煤”行动,同时展开了空气源热泵、蓄能式电暖器以及其他电取暖试点;2015年采用空气源热泵供暖的试点开始逐步推广; 2016年完成了663个村庄、22.7万户的“无煤化”改造任务;2017年完成了901个村36.9万户“煤改清洁能源”任务,基本实现了朝阳、海淀、丰台、石景山、通州、房山、大兴南部七区平原的“无煤化”。
根据《2018年北京市农村地区村庄冬季清洁取暖工作方案》,2018年要基本实现全市平原地区村庄无煤化,同时还将开展以延庆冬奥场馆周边为重点的山区村庄“煤改清洁能源”试点。
值得一提的是,农村地区“煤改电”要顺利实施,就必须有配套输变电工程。据悉,2017年,配套46项变电工程已陆续投产,这些配套工程实施后,北京农村地区户均供电能力可由1.5千瓦增加至9千瓦,达到城市水平。
经过一系列“铁腕治霾”的政策推动及煤改清洁能源的运用,北京市农村清洁取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。
据统计,经过五年的努力,北京市农村南部七区平原地区基本实现了“无煤化”,减少散煤燃烧量约300万吨。经比照无烟煤测算,预计二氧化硫减排1.5万吨、氮氧化物减排0.33万吨、一氧化碳减排21万吨、挥发性有机物减排0.54万吨、PM10减排约0.66万吨、PM2.5减排0.42万吨。
“首先,北京市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相对来说更高,这是顶层设计;第二,北京市政策支持力度大,社会保障力相对也较高;第三,政策执行力、质量监督执行力相比全国其他农村地区来说要高。”徐伟说。
然而,北京市农村清洁供暖仍然有很多需要克服的难关。“北京市农村房屋的节能改造并不普及,建筑节能终端能效的提升效果也不显著,这也是全国农村清洁供暖普遍薄弱环节;再者,目前我们长期的质量保证要坚持下去,需要长期规划、建立完善机制体系。”徐伟说道。
“今年首次在山区农村试点,山区村庄极端气温低、供暖周期长、设备选型难、基础设施差,针对这种情况,我们仍在探索技术创新。”李文超补充道,“如何进一步推进控制的智能化,将粗放的水温控制变为根据用户使用习惯、室外气温等因素开发的智能控制系统,这也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。并且,还要考虑到农村环境的特殊性,行为节能比技术节能空间更大,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。”